聚焦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犯下的反人类罪行的电影《731》于9月18日正式上映,据灯塔专业版,截至9月23日17时33分电影票房突破13亿元,已进入2025年度票房榜前五,此前该片还打破了国内影史首映日场次纪录。
目前,《731》豆瓣尚未开分,口碑两极分化,有人觉得影片铭记历史、内容震撼,也有人批评导演创作能力不足浪费题材,甚至指为“超级大烂片”。吐槽《731》也成为一些网络博主的流量密码。
《731》真的是“烂片”吗?它给电影市场带来哪些思考?
观众不满意,在于预期错位
《731》由赵林山执导,姜武、王志文、李乃文、孙茜等主演,讲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以“给水防疫”之名开展细菌战研究,屠戮百姓进行人体实验的故事,再现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反人类暴行;同时通过小贩王永章等无辜平民被诱捕、囚禁,沦为惨无人道活体实验品的悲惨遭遇,展现了在战争洪流下小人物的苦难、觉醒与不屈抗争精神。
《731》票房破13亿元
影片自上映以来,票房一路走高,口碑却陷入两极分化,叙事方式、导演表达以及服化道等方面都出现争议。“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三个字‘不严肃’”,B站UP主轩邈Elias认为,影片尽管以“731”为背景,但大部分时间是在讲姜武饰演的男主角如何像密室逃脱一样不停闯关,军官、囚犯身上衣服都是干干净净的,“棚拍感很浓”,“日本艺伎和黑白无常从监狱前缓缓走过”等意识流表达也让他觉得虚构太过。观众豆豆通过单位工会包场看了《731》,在她看来,导演选择小人物狱中逃生的讲述视角,是为了“将历史事件用大众能记住的方式表达出来”。
《731》
《731》到底是不是“烂片”?“判断一部电影是不是烂片,首先要定义什么是‘烂片’。”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员、资深编剧王策给《731》打6.5分,在他看来,烂片只有一个评判标准:拿了真金白银的投资后,做出来非常低廉品质的产品,既不尊重行业,也不尊重观众。“从这个意义上看,《731》绝不是烂片。首先,它的制作成本并不高,能有这样的成片品质已经不易。其次,导演是有创作追求的。片中一些意象化的自我表达是弥补成本不足的很好方式,尽管观众接受度存疑,但至少在创作态度上足够真诚。”
《731》海报
据介绍,《731》从剧本创作到落地拍摄历时11年,导演赵林山曾花费五六年时间深入日本取证。电影最后无人生还,影片结尾打出“你若记得,我便活过”几个大字,铭记遇难同胞。在哈尔滨首映礼上,赵林山忍不住泪洒当场,“这是对逝去人的一种告慰,就让影像化作历史的证据。”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刘海波给《731》打7.5分,“一开始也担心影片主创经验不够丰富,处理不好这个题材,但看完还是觉得这是一部与题材总体相匹配的严肃电影。”在他看来,尽管中国观众都知道这段历史,但对于具体细节还不够了解,国际政治界则更加知之甚少,能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节点推出这样一部电影,有其历史价值和必要性。对于有些观众批评影片里“犯人住的监舍太干净”的问题,他认为,“其实这是合理的,因为电影里拍的是实验的监舍。这些犯人一定程度上是标本,是侵华日军的实验品,要确保活体标本的健康性和合格性,他们不会让这些实验品提前受到污染。”
《731》
不过,他并不把这部影片定义为抗战电影,而是视为灾难片,“《731》以一群小人物试图魔窟为主线讲述故事,牵引观众去了解背后残酷的实验场,影片讲述的是关于人性的灾难”。在王策看来,预期错位,是不少观众对这部电影产生负面观感的原因。“很多观众对这一题材抱有‘史诗级商业大片’的预设立场,而影片实际是偏文艺、带有小众审美的低成本影片。影片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剧本不够扎实,某些剧情和人物逻辑不够合理,包括作为类型片,核心的逃离任务直到剧情近半时才提出等。但不能因此将其冠上‘烂片’名号,这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观点。”
《捕风追影》更有可借鉴性
据灯塔专业版显示,在《731》的强势带动下,市场迎来大幅反弹,9月21日单日大盘票房4.6亿元,大幅高于今年暑期档单日峰值,也是自2月底以来单日大盘票房再破4亿元。《731》上映仅四天就成为中国影史9月票房冠军,单日最高票房4.18亿元,也是中国影史9月单日票房冠军,并且连续3天刷新中国影史单日最高场次纪录。不过,影片进入本周后增速明显放缓,尽管票房已经突破13亿元,灯塔AI预测总票房仍只有14.98亿元。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观众会被“场外因素”影响对影片的评价。
《731》
王策在《731》上映当天就第一时间看了这部电影。“我在一家社区影院观影,周四下午上座率超过三分之一,人气不低。”他发现,影片受众较为多元,有白头发的老年观众,也有结伴而来的年轻人。他认为,《731》能有现在的高票房,和当下的社会环境有关。影片从原定7月31日上映改到有特殊意义的9月18日上映,已经吊足观众胃口,经历“九三阅兵”后,又进一步激发爱国情绪。“同样是爱国题材,《南京照相馆》《东极岛》的拍摄水准都优于《731》,但一方面《东极岛》背后的历史事件知晓度不如《731》,另一方面观众对于《731》所揭露的活体解剖等内容带有某种猎奇心态,同档期又没有竞争对手,这些都导致其票房高于前者。”
《731》
《731》的市场成功能否为后来者提供借鉴?“很难。这部影片可以说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很难再出现类似项目。”他认为,电影首先要看艺术表达和内容表达,而不是情绪宣扬,创作者还是要关注内容本身。“当下电影市场正处于困惑和迷茫期,观众对于情绪的需求往往大于对内容本身的需求,影片票房不是受故事驱动,而是被话题流量和社会情绪驱动,但一部电影的平均制作周期约2.7年,很难预判三年后的社会情绪。”
9月23日,《刺杀小说家2》《浪浪人生》《志愿军:浴血和平》《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毕正明的证明》《风林火山》《猪猪侠·一只老猪的逆袭》7部国庆档影片开启预售,涵盖历史、喜剧、动画等多个类型,截至9月23日17时预售票房已突破500万元。王策看好《刺杀小说家2》《志愿军:浴血和平》等影片的票房表现,这些影片也都是有IP基础的系列电影。在他看来,相比《731》,今年暑期档上映的《捕风追影》更有行业借鉴意义。这部影片没有热点话题,但在动作和犯罪片的领域把类型做到极致,截至9月23日票房已达11.94亿元,成为年度黑马。“电影应该回归内容创作本身,而不是当作情绪发泄的工具。《捕风追影》的成功证明专心做好内容,同样能赢得观众。希望下半年的电影市场能有更多这样的影片出现。”
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